让传统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生发新枝
来源:<a href='http://old.hbgyzy.edu 更新时间:2014/1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坚强的思想道德支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所不在”和“无时不有”“融入社会生活”,是现实的新命题和智慧的新考量。

  那么怎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因地制宜,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推进“贤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宝库中,不仅积淀着人民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追求,而且具备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宝贵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生态模式。挖掘和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传统文化之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生发新枝,可以让精神文明建设更具生命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感召力。

  地处黄浦江南岸的上海市奉贤区,相传因孔子弟子言偃曾到此结坛讲学,后世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而得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奉贤由昔日的上海远郊农村,逐步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滨海新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上海。

  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和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需要高度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设,这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由于历史和现实多重原因,奉贤与上海中心城区相比,经济综合实力有一定差距。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是要等到物质富裕后才去讲,地区的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07年,奉贤区委区政府提出创建文明城区,以文明创建作为凝聚精气神、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确立了“文化引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全民参与”的工作原则,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标杆,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

  在文明创建过程中,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为主要内核的“贤文化”成为有效的载体。“贤文化”具有悠长的历史渊源、鲜明的地方特色、广泛的群众认同度,经过注入时代的内涵之后,凝炼形成了多色调的“贤文化”组合模式:以言子讲学为代表的古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绿色海农文化和海纳百川的外来文化,全面开展“做贤人、建贤城、扬贤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倡导“敬贤、学贤、齐贤”的良好风尚,激发了每一位奉贤人的美好追求。

  “家风”“家教”是中国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教育,既是优良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和重建,更是一种潜移默化中的传承。在推进“贤文化”建设中,好家训好家风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和乡风文明教育,得到了奉贤区广大百姓的认同和参与,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比如在有1206户村民的杨王村,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新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帮助富了“口袋”的村民们富“脑袋”。自2006年起,杨王村编写了村训、新农村建设“三字经”,开展了两轮村民家庭写家训征集评选活动,全村村民积极参与,收集到的800多条家训,充满了奋发向上、摒弃陋习、邻里和谐的正能量。好家风形成了好民风,村里许多难事得到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得到有效调处,保持了和谐稳定。杨王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上海市五好村等荣誉称号,成为“贤文化”的好榜样。

  打出“生态美”的亮丽名片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普通话”讲出“地方音”,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更需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在推进城市化发展中,人们一度曾为“农”而叹,为“农”所累。以至于一些地方走过了大拆大建、盲目套用一些所谓“发达地区”建设标准,习惯于整齐划一建设的发展误区。事实上,广袤的田野,自然的村庄,蜿蜒的河流,是上天赐予我们极为丰厚且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持天蓝、水净、树绿,建设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对决策者和建设者都提出了新考验。在城市化过程中不能迷失自我,要注重文化脉络的传承和延续,留住文化乡愁和记忆,成为区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生态优美是奉贤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城市化进程中这张名片不能褪色,更要让文化乡愁和记忆这张名片更有韵味。奉贤按照“城区现代繁荣、乡村生态优美”的规划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条件,融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努力表达江南水乡特质、奉贤本土特色。在寸土寸金的新城核心板块,不计较眼前经济账,更看重长远生态环境账,规划建设了占地7平方公里的“上海之鱼”项目,形成水系、绿地、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为主体的生态城市综合体,给城市建造了一个绿色的客厅,还市民一个生态的家园。对新城道路和公共设施建设,从硬件建设到路名、小区名和新建学校名,都注重融入“贤文化”元素和符号,如德丰路、敬贤路,恒贤小学、青溪中学、尚同中学……

  民俗特色本质上是一个地方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村庄的传统风貌和个性特色是历史脉络的延续,因此,奉贤在新农村建设中尊重村庄的传统和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在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的同时,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村庄的外貌留住了历史,村庄的血脉与时代一起激荡:滚灯、庄行土布、奉贤乡土纸艺等非遗项目走向全国迈向国际;言子讲坛、阅读节等群文活动有2000余场,参与人数过百万;“群文四季歌”荣获全国“群星奖”和上海市优秀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并已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菜花节、梅花节、伏羊节等节庆活动,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和看农家戏(民俗表演)于一体,文化经济一起搭台唱戏,共同谱写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幸福之歌。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大文化的范畴,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首要的是要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精心编撰和推广地方文化教育读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2007年以来,奉贤区委宣传部会同区教育局、文广局、区志办等,精心编写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贤文化”地方读本、环境读本,分为中小幼系列,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形象生动而富有教化意义的地方文化深深地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与此同时,重视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突出作用,在教师中开展“中国梦教师梦”主题博文大赛,在学生中开展“我与祖国共成长”网络征文和“发现家乡的美”DV大赛等活动,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鼓励和支持各类群文团体宣传、传播优秀地方文化。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建红豆豆艺术团,融传统文化于艺术教育之中,创作和推出了一大批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地方曲目,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方言教育,探索学校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在地方文化建设中,适度开展方言教育,让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老百姓精神世界多了一份地方认同和情感交流认同,让年轻的一代增强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金汇学校与复旦大学人类语言研究所合作,编写出版了地方方言教材,不仅让本地的孩子记住家乡的方言,熟悉了家乡的历史,还让来自全国各地的随迁子女们在语言教育实践中融入了上海文化,让孩子们从心底视上海、视奉贤为第二故乡,彰显了“贤文化”教育的魅力。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携手合力,长抓不懈,常抓常新;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唯其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汇集起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