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赋能 筑梦星河—湖北工业职院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学子成长成才
来源:环球网 更新时间:2022/08/31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为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激发“双创”活力,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激励政策密集出台。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双创”教育,为青年学生成长铺路搭桥,为地方建设、产业振兴、师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实现“三个到位”

1.健全组织机构。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就业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双创”学院),选配精兵强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和支持体系。

2.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制订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规划》《专业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着力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体制。形成“双创”学院、教务、学工、就业、团委等部门协同配合,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教育平台和保障体系。

3.完善服务保障。学校拿出真金白银、挑出最优位置,开辟了涵盖产创融合、专创融合、文化创意等5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和服务。2013年以来,每年划拨3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交流分享、实践竞赛和项目实施等创新创业工作。建立了以国赛评委专家林辉山、“荆楚工匠”李晓梅等一批工匠名师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二)扎根本土、产创融合,构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学校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搭建“互联网+产业+专业+创业”平台,形成了融课程体系、咨询服务、双创大赛、项目孵化、产业创新“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以服务地方为目标,健全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聚焦湖北省、十堰市产业发展布局,提出以“本土化”为核心的“五化同步”(本土化、一体化、精准化、智慧化、国际化)战略,以“双高”建设为引领,努力打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专业群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将相关课程作为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公共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通过课程教学发现、选拔、重点培养有创业特质的学生。二是开设产创融合和专创融合的公共选修课,如:《创业商机识别》《绿松石设计与加工》《茶艺与茶叶销售》等,引导、支持有创业意愿的同学个性发展。三是开设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实战课,如:《精益创业实战》《商业计划书撰写与PPT制作》《SYB创业培训》等,引导学生掌握过硬知识和实战技能。

2.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健全完善创业咨询服务体系。建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咨询工作室,安排专兼职咨询师为创业和就业同学提供针对性的创业辅导。其中,“问道”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工作室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第一批特色生涯咨询工作室。

3.以“课赛融合”为抓手,健全完善四级竞赛体系。成立大赛组委会,坚持“校—市—省—国家”四级竞赛活动,全程推行“课赛融合”模式,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组织与指导,层层选拔,为省赛、国赛储备参赛选手,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目的。

4.以基地建设为支撑,健全完善项目孵化运行体系。学校近年相继投入200多万元完善孵化基地的基础条件,引导有创业意愿、有创业特质、有创业能力、有创业项目、有指导教师的创业学生组建团队、成立公司,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孵化。基地两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被科技厅认定为“众创空间”和“校园科技创业孵化器”,被省商务厅认定为“电商示范基地 ”。

5.以产教融合为桥梁,健全完善创新创业实战体系。学校积极探索“互联网+产业+专业+创业”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校地共建产业学院、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师生团队承接产业项目等方式,加快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政府、企业、学校资源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成果成效

1.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了学子“双创”本领。通过深入实施“五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努力成长为德技双馨的创新型人才。2015年至今,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选送项目10000余个,参赛师生超过30000人次,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全国总决赛银奖3项、铜奖3项,湖北赛区金奖10项、银奖18项,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和“集体贡献奖”。学校创新创业成果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名列第52位。

校党委书记魏文芳率队参加“互联网+”全国总决赛,荣获银奖

2.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近四年,通过项目孵化、大赛指导和创业扶持等系列教育,培育了11名“长江学子”。2018届毕业生鲍喜武作为全国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应邀参加教育部24365互联网+就业公益直播课程,被教育部、新华网、央视等点赞。

3.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了成果转化,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学校与三区二县一市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以地方产业——绿松石为主打,兼顾电商扶贫、新农村建设、生漆、茶艺等地方特色经济。与竹山县共建“绿松石产业学院”、与房县共建“黄酒产业学院”、与竹溪县共建“茶产业学院”、与湖北山鼎环保共建“智慧环保产业学院”等,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产品开发和专业人才培养,努力为地方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引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学校将继续围绕“五化同步”发展战略,以产业学院为试点,推动“一个专业群引领一个县域产业,一个教学团队支撑一个品牌产品”的目标落实落地,引导师生团队围绕十堰市“一主三大五新”产业布局、“茶叶、食用菌、生猪、水果、黄酒、木本油”等产业链、绿松石和生漆等特色产业,将专业学习和创业实践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产品设计与加工到互联网销售,真正实现专创融合、产创融合、思创融合,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吸引更多大学生留堰就业创业。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