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创新实干
为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接续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十堰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2月6日)
胡亚波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十堰市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中国共产党十堰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创新实干,为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接续奋斗!
一、五年砥砺奋进,筑牢了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奋斗历程极不平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脱贫攻坚大决战、新冠疫情大考验,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苦干实干,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管党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以党的坚强领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和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生态环保督察和省委巡视等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十堰落地落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网络等阵地管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集中整治软弱涣散突出问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大力整治“四风”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十进十建”活动,实现本届市委巡察全覆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五年来,我们克难奋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实现经济总量过2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0亿元、人均 GDP过6万元的新跨越。全面推进与东风共建“现代新车城”战略合作,东风小康空港新工厂、东风轻型发动机、易捷特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成投产,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持续开展项目拉练,驰田汽车、吉神智能房车、双星4.0和佳恒5G智慧新工厂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商贸物流、休闲康养、现代金融等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0.5:44.8:44.7优化为9.5:40:50.5。县域经济实现新进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取得突破,竹山卫浴、郧阳袜业、竹溪医药化工、丹江口食品饮料、房县鑫资循环经济等产业园区相继建成,在2020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排名中郧阳区居三类县(市、区)前列,郧西、竹溪、竹山、房县持续进位。综合实力实现量级跨越、能级提升。
五年来,我们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国家高新区创建取得重大进展,“双百”行动深入推进,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0家、高新技术企业16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8.1个百分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改造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十堰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个重大典型城市。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省首创企业开办“2半0”服务,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75.5%,“六个一”审批服务、“一网通办”改革成为全国典型,获评“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京堰对口协作持续深化,北京市帮扶资金11.25亿元,京能热电一期等项目建成投用,两地互派干部挂职成效明显。引进规模以上项目1400余个,与19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获评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等活动,荣获首季《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
五年来,我们统筹协调,城乡功能不断提升。大力实施“一心两翼三高地”、“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完成紫霄大道、林荫大道、北京路综合改造、十堰传媒中心等一批重大工程,获批国家首批管廊试点城市,建成地下综合管廊53.3公里,推进生态滨江新区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实现山城向山水宜居城市转变。汉十高铁竣工通车,武当山机场跻身百万级机场行列,十堰全面迈进“高速、航空、高铁”时代,既缩短了十堰与外界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对标先进、跨越赶超的心理距离。夹河关、孤山电站建成发电,十卧500千伏输电线路投运,“三网合一”建成供电“一张网”。配套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客车”,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五年来,我们久久为功,“两山”实践走在前列。系统开展水污染防治,实施“五河”治理、百二河生态修复、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工程,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十年禁渔”,拆除库汊围栏近22万亩,处置渔船8300余只,地表水断面达标率100%,丹江口库区水质长期保持 II类以上标准,五年累计向北方调水近400亿立方米。狠抓大气污染防治,集中整治工业废气、燃煤排放、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等问题,全市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109个乡镇、1641个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开展“绿满十堰”行动,植树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64.8%增加到73.5%。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30%以上,提前两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荣获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8个县(市、区)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五年来,我们共建共享,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扎实开展“户户走到、扶贫车间、安幼养老、强基固本”重点工作,全国金融扶贫现场会、易地扶贫搬迁暨以工代赈现场会在十堰召开,8个贫困县(市、区)如期摘帽、4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5.5万人易地搬迁、83.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谱写了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的壮美诗篇,秦巴山区人民从此告别落后贫穷,奔向幸福小康!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支出占比超8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7%和9.2%。新增就业2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23万户群众圆了安居梦;建成青少年户外培训基地、老年人养护中心、殡仪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荣获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市。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87所,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高等教育特色不断凸显。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乡镇、村(社区)卫生院(所)标准化和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谆谆教诲,坚决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最大限度守护了人民健康。经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我们以第一名的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十堰人民31年的坚韧坚守一朝梦圆!丹江口市、竹山县同步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十星级”、“人情新风”等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进展顺利,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
五年来,我们总揽全局,民主法治巩固拓展。支持人大立法和法律监督工作,出台《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人大代表在行动”品牌彰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协商在一线”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顺利完成武当山道协换届;“七五”普法全面完成,依法治市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科协、残联、社科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老干部、外事、机要保密、档案、对台等工作水平持续提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疫后重振经济全面恢复的关键一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疫情多次反复,我们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抗灾、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应有的增长追回来,基本实现了“全年精彩”目标。
——经济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稳中求进,积极应对商用车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双重挤压,努力克服“缺芯少煤”困难,全市经济“补损失、复元气”,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专班推进重点工作,加快构建“一主三大五新”产业体系,全面布局下一代汽车产业链,完善农业产业“链长制”,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启动汉江新城规划编制。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突破,城控、产投、文旅体投公司注册运营。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泰祥实业、华阳变速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西部(十堰)汽车汽配商品交易会、首届“楚商汇堰·武当论健”活动,成立十堰楚商联合会,选聘一批“招商大使”、“招才大使”。大力提振消费信心,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获评“全省服务业发展贡献市”。
——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交通先行,十西高铁、武当山机场国际航站楼开工建设,十巫高速中段建成通车,十淅高速、十巫高速北段加快建设,房神高速、福银高速改扩建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顺利,无接触配送、网约车、定制公交、定制客车等新业态竞相发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通过水利部完工验收。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切实改善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全面改造更新城区燃气管网。着手整治转供电、转供水、转供气突出问题。全域整治违法建设,坚决遏制增量、系统清理存量成效初显。坚持系统规划,推进乡村振兴,美丽城镇行动深入实施,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美丽乡村。
——民生福祉实现新进步。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盯24个重点领域民生项目,市县领导领办完成实事2000余件,带动各级党员干部办理5.4万件。全面落实“双减”要求,大力扩充公办幼儿园学位,扩建柳林小学,郧阳中学高三部投入使用。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深入推进。全面实施32个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部分市场脏乱差问题得到整治。畅通群众和企业诉求表达渠道,整合各类政务服务热线,搭建亲清企业服务平台,开办百姓问政栏目《周五面对面》,一批长期困扰群众和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解决,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安全发展得到新加强。稳妥有序处置“6.13”燃气爆炸事故,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制定出台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离任交接等“六项制度”,本质安全水平有效提升。依靠专业队伍、大数据、人民群众“三种力量”,织牢外防输入、多点触发、应急处置、全民防护“四张网”,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针对今年汛情早、时间长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积极应对汉江超20年一遇洪水和丹江口大坝170米历史最高水位考验,成功化解鄂坪水库险情,基层干部群众及时预警、成功避险12起,实现了“六个不发生”目标,有力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守稳定底线,争取各方支持,妥善化解金融债务,平稳处置非法集资,倾力化解矛盾纠纷,“一村(居、企)一辅警”工作机制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干部作风出现新变化。统筹推进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顺利完成,县乡村(社区)集中换届平稳有序,“清廉十堰”建设深入推进。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严守“六项纪律”、正确处理“五种关系”,努力践行“四个提高”,全面提升能力作风,坚决防止“换届综合症”。全市上下担当作为、克难奋进的氛围日益浓厚。
五年的奋斗历程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办好十堰的事情,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思想破冰的力度提升经济发展的高度;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解决好群众所思所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守牢“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必须始终坚持实干担当,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汇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五年的奋斗历程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胜利的豪情和丰收的喜悦。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定向、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五届十堰市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十堰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够是十堰最大的实际,经济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创新活力还需进一步激发,转型升级还需进一步提速,县域短板还需进一步补齐。民生领域欠账仍然较多,群众普遍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还需持续用力解决。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还需加强,专业能力亟待提升。这些问题和短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抢抓历史机遇,为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接续奋斗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东方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照,国际格局“东升西降”不可逆转;全国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步伐坚定有力,“襄十随神”区域一体化蓬勃展开,这是我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面临的大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举全市之力,初步完成南水北调移民、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城市空间拓展、消除绝对贫困、破除交通瓶颈等历史性任务,十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优势不断凸显,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的十堰,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国家部委和北京对口协作等重大机遇叠加,迎来了“经济倍增、跨越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深度实施,区域间、城市间竞争日益激烈,拼搏赶超、竞相发展态势已然形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是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叠加地,是武汉、关中、中原、成渝城市群链接区,这一地区需要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撑带动,也必然会产生区域性中心城市。周边南阳、汉中、安康、商洛等地都致力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吸引更多要素,获得更大支持,赢得更好发展。十堰面临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激烈竞争态势。如果我们目标不明、信心不足、力度不大,就会贻误战机、落入下风、淘汰出局。可以说,未来五年也是十堰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十堰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阵地、中部地区崛起的主战场、辐射带动西部的主力军,近20年来我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路不断清晰,目标日益明确。2007年市委提出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2012年省委、省政府授予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旗帜,2016年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了“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经过多年的奋斗,全市经济总量、产业实力、治理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更加牢固。实践表明,一个地方发展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就会出现较大变化,或者争先进位,或者逐渐掉队,能否独领风骚三五年,关键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一班人的精神状态和主观努力。“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十堰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是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是前途光明、大有可为!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融入支撑“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奋力推动产业富市、科技兴市、生态立市、交通强市、文化塑市,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基本建成实力雄厚、活力迸发、魅力无限、动力强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把十堰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区域创新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市域治理样板城市,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形成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
——区域经济中心。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城市,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6年全市GDP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市场主体、县域经济实现倍增,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
——区域创新中心。科技创新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力争到2026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建成资源集聚、活力迸发、动力强劲、生态优良的创新型城市。
——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形成十堰至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两小时航空圈”、至周边中心城市“两小时高铁圈”、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区)“两小时高速圈”大交通格局,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建成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区域旅游高地。充分发挥科教医疗优势,建成区域教育医疗高地。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建成区域金融高地。
——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美丽十堰”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基本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多层次碳汇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率先实现绿色崛起,“两山”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城乡功能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创建持续领先,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市域治理样板城市。全面提升“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健全完善,社会公平正义彰显,“平安十堰”、“幸福十堰”人人参与,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实现。
实现“三中心三城市”奋斗目标,需要全域提升、全面发力、全民参与,最根本的是壮大综合实力,最关键的是激发城市活力,最重要的是彰显独特魅力,最紧迫的是积蓄发展动力。
1.坚定不移提升发展能级,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实力。全力以赴抓产业、强县域、扩投资、兴实体,加快推动“繁荣在主城、实力在经开、倍增在县域、亮点在武当、未来在新城”成势见效,奋力实现“经济倍增、跨越发展”。
产业富市促跨越。紧紧围绕“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位嫁接,加快转型升级,培育1个三千亿级、5个千亿级和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壮大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十堰造”品牌。做强汽车主导产业,坚定不移服务好东风公司,巩固商用车行业地位,加快发展乘用车,推动整车改装一体化,促进整零协同创新发展;把握汽车行业“五化”和后市场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汽车产业与新业态跨界融合,全面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等下一代汽车,建设商乘并举、油电并重的现代新车城。做优“三大”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森林康养、医疗服务等健康产业,积极扶持生态农业、三产融合、低碳循环等生态产业,大力发展以武当山为龙头的全域旅游业,优化“两区三带”旅游格局,加快推进五龙景区、汉水九歌等重大项目,建设文旅康养休闲胜地。做大“五新”产业,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成武当云谷、工业大数据中心,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数字赋能产业变革;加强产业链紧缺关键材料研制和引进,支持华清高性能陶瓷基板等项目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成套加工设备及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装备制造智能化;大力发展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高端消费、国际消费,壮大首店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做强繁荣商圈和特色街区,提升消费供给能力;着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建设黄龙滩、潘口等抽水蓄能项目,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生产利用。全面推行重点产业“链长制”,促进“五链融合”。坚持项目为王、投资至上,不断完善项目拉练机制,大力实施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制造升级、东风小康配套零部件、佳海智能制造、华新循环经济、万润新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以5G基站、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充电场站为代表的“新基建”。鼓励支持民间投资,推进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实施“个转企、小进规、规做强”成长计划,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格局。
县域倍增固底板。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县域倍增计划,力争到2026年县域GDP占全市比重达50%,支持丹江口市、郧阳区冲刺中部百强县,鼓励其他县比拼赶超、争先进位,形成县域经济特色突出、竞相发展局面。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重点招引一批龙头企业,针对性承接产业转移,以亩均投入和产出论英雄,建设一批产业明晰、相对集聚的新型工业园区,打造新型工业强县。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实施县城品质提升五年行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到2026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5%左右,促进县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
乡村振兴强根基。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就业、消费帮扶,实施易迁后扶“五基”工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措施,完善驻点帮扶制度,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做大做强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水果、木本油料、黄酒等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武当山茶”、“房县香菇”等一批知名品牌,创建国家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和擦亮小城镇行动,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 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形态优美的中心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交通强市畅循环。积极推动“机场升级、高铁延伸、高速加密、公交优化、城乡提质”,推进十西高铁和十淅、十巫、福银高速复线早日通车,谋划实施十堰—安康、十堰—宜昌、十堰—万州铁路项目,完成武当山机场改扩建、玄岳大道、三峡路、武当路复线等重大工程,加快房神高速、低运量轨道交通和竹山等通用机场建设,实施汉江千吨级航道改造,提等升级国省道干线,建设智慧交通信息平台,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乡物流网络,推进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建成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2.坚定不移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区域性中心城市活力。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新活力,争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坚持育主体、搭平台、聚人才、优生态,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力争到2026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以上。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4.5%。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和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行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对口协作、中国工程院战略合作等优势,以秦巴山科技创新中心为载体,深入开展“双百”行动和“校企双进”活动。支持创建环境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搭建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等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商用车关键零部件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争取更多院士、专家工作站落地十堰,着力构建龙头企业主体、高校院所支撑、创新力量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形成“产学研金用”一体化转化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加快产业化,形成现实生产力。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实施“武当人才卡”和“10万名大学生留(回)堰计划”,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立足岗位练兵,培育一批车城工匠,精心做好人才安居、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服务保障工作,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人可成才、人尽其才的浓厚氛围,让每个人在十堰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变“管企业”为“管资本”,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大力推进经开区扩容及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整合“一区四园”,做强实力经开。加强投融资改革,聚焦城建、产业、项目,整合财政资金,引进社会资本,组建城投、风投、产投基金,以市场理念经营城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培植壮大地方财源,提升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能力。实施地方金融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力争每年新上市企业3家以上。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扩权赋能强县、事业单位、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义务教育“双减”、医疗卫生体制、文化体育等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建设区域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长江(汉江)经济带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质量,千方百计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着力引进一批头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高项目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武当山机场航空口岸、进口商品展示中心建设,申建湖北自贸区协同发展示范区和十堰保税物流中心,推动十汉欧货运直达班列稳定运行,积极融入重庆—广西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外贸出口倍增行动和外贸主体成长计划,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外贸服务等新业态,支持堰企出海、产能出海,建设“海外仓”,提高经济外向度。深化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做好援疆工作,加强与长江(汉江)流域、对外友好和魅力中国城联盟城市交流合作。推动武当武术走出国门,提高十堰文化开放水平。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全心全意为企业和市场主体服务,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对标一流,紧盯“高效办成一件事”,以“五减五通”为抓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清减降”行动,实现更多事项“一事联办”。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和群众少跑腿。深化“双千”活动,建设诚信社会,落实惠企政策,切实解决企业办事难、融资难、用工难和各类要素保障问题,着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企业获得感强的标杆城市。
3.坚定不移厚植资源禀赋,彰显区域性中心城市魅力。十堰拥有天下第一仙山、中华第一好水,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是发展的最大比较优势。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充分彰显自然之美、宜居之美、人文之美、新城之美,努力建设“大美十堰”。
彰显自然之美。坚持“治污、降碳、添绿、留白”,以保护优先、生态修复为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保护自然生态,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汉江防护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林相季相改造等重大工程,落实“林长制”,建成一批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汉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裸露山体修复、石漠化治理,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推动丹江口库区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智慧化,把环丹江口库区建成最美生态旅游观光带。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念好“截、控、清、减、治”五字经,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十年禁渔”,确保“五河”持续稳定达标。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复合污染协同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土净地美。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无废城市”。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探索实施碳汇、碳交易、绿色信贷、绿色银行等创新举措,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彰显宜居之美。坚持“三生共融”、“多规合一”,优化全域空间形态,高标准编制城市空间规划、建筑风貌与天际线控制规范,形成“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城市风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补短板、消隐患”工程,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地下综合管廊、标识系统、海绵城市等市政设施,建成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展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一批街头游园、“口袋”公园、街巷绿道,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赏景”,建成韧性城市、公园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建成城市大脑指挥调度中心、智慧十堰 APP等项目,探索推进“互联网+城管”,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全力提升民生品质,抓好就业这个最大民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消除“入园难”、“大班额”;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强化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有机衔接,支持在堰高校建一流学科、凸显特色优势。实施“健康十堰”行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强“四大医疗集团”,提升“六大卫生中心”,提供高品质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困难儿童、妇女、残疾人关爱服务机制,争创国家养老服务试点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加快构建城区15分钟“生活圈”、“文体圈”、“急救圈”,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推进“最多访一次”,统筹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网络安全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彰显人文之美。文化是城市的根脉和灵魂,大力彰显汉水文化之根、武当文化之韵、汽车文化之魂。争创历史文化名城,深入实施“双活化”工程,加强郧县人遗址、恐龙蛋化石群、武当山古建筑群、汽车工业遗产等保护利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多维度展示优秀地域文化。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塑造城市精神,打造“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建设“书香十堰”,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博物馆等文化标识工程,开展全民素质提升和文化惠民活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城市博物”、“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持久开展“图书流动服务”和“全民阅读”,让书香成为城市味道。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绿松石、汽车文化等产业园区,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等文创产业,加强文艺创作,推出文艺精品,讲好十堰故事,传播十堰声音,展现文化自信。
彰显新城之美。看到未来才能走到未来。汉江新城是十堰发展的潜力之城、希望之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治理,着力建设创新名城、生态绿城、现代智城、共富民城,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汉江流域典范城市、十堰未来之城。高质量编制“一江两岸”空间形态,明确划定核心区、重点区、扩展区,建设茶店创客、中华水源、杨溪橄榄、青山茶旅等特色小镇,构建多彩生态圈、高新产业圈、宜人生活圈、智慧服务圈。围绕产城融合、拥江发展,加快布局高端产业,重点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产强城、以城聚人,建设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美丽新城。
4.坚定不移起好步开新局,积蓄区域性中心城市动力。2022年是新一届市委班子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振奋精神、直面挑战,克难攻坚、大有作为的一年。做好新一年工作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谋深谋细谋实各项工作,以争先进位的状态、敢拼必胜的信心,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优环境、防风险,推动各项工作高点起步、精彩开局。
稳增长是明年最现实、最紧迫的工作。要锁定年度目标,加强精准调度,强化指标监测,确保稳中求进,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紧盯主导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区域,切实强化土地、金融、财税、水电、气暖等要素保障。实施项目投资攻坚行动,始终围着企业转、盯着项目干,坚持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多则多、能快则快,以项目攻坚成效支撑经济稳定增长。
转型升级对十堰发展极端重要。要坚定不移升级传统产业,持续出台促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深化“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坚定不移壮大新兴产业,在下一代汽车及汽车后市场、绿色分布式能源、绿色装配式建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坚定不移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强化部门招商责任,完善产业招商、专班招商、以商招商、驻外招商等全民招商机制,坚定各县(市、区)每年招引一个以上30亿元工业项目目标不动摇,实现转型升级有力突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巩固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加快破解教育“大班额”,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布局。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建设“畅行十堰”。全面实施公共服务体系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集中建设一批过街天桥、智慧停车场、充电场站等基础设施。持续整治违法建设和转供电、转供水、转供气突出问题,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和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农贸市场改造,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城乡物流体系,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让发展更有温度、人民更加幸福。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要专项整治惠民涉企问题,着力消除政务平台不便捷、政务服务不到位、协议承诺不兑现、要素保障不给力、涉企服务不高效、遗留问题不解决等问题,当好服务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店小二”,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企业“发展指数”。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要坚持极值思维、底线思维,始终绷紧常态化精准疫情防控这根弦,确保疫情不反弹。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压紧压实各专业委员会和各县(市、区)责任,坚持不懈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加强安全生产执纪执法力度,确保不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统筹抓好政府债务、金融领域、社会治安等方面风险防范化解,切实扛起“保一方安全、促一方稳定”政治责任。
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各方面、全过程,持之以恒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建设新成效引领十堰大发展。
1.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完善“思想引领、学习在先”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不折不扣落实。切实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争当“四个表率”,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
2.持续深化“思想破冰”。思想解放不够始终是制约十堰发展的最大瓶颈。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思想。必须把解放思想摆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突出位置,以思想持续破冰引领发展不断突围。发展是解决十堰一切问题的总开关,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抓发展须臾不能偏移、须臾不容疏忽、须臾不可松劲。强化对标意识,主动对标沿海发达地区拼搏赶超、奋勇争先;善用市场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算好资源要素账、投入产出账、长远发展账,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秉持开放包容胸怀,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在参与区域竞争中发挥优势、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旗帜鲜明开展“五破五立”:坚决破除自我封闭、路径依赖的惯性思维,树立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坚决破除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安逸思想,树立抢前争先、争创一流的拼搏意识;坚决破除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的不良作风,树立主动作为、马上落实的担当意识;坚决破除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工作状态,树立专业专注、勤奋敬业的工匠意识;坚决破除熟人社会、好好先生的庸俗习气,树立公私分明、坚守原则的规矩意识,真正做到唯干唯实唯先、善谋善作善成。
3.建强干部人才队伍。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着力选拔使用头脑清、眼界宽、肩膀硬、步子稳、腰板正的干部,大力发现储备优秀年轻干部,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以超常规举措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营造优良的人才生态,为十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坚持大抓基层导向,实施治理能力提升行动,推进“红色头雁”和“双回归”工程,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领导、资源、力量向基层下沉。发挥街道党工委统筹作用,做实“双报到”工作,用好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队伍,提高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水平。统筹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高校等党建工作,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4.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支持各级人大围绕中心依法履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丰富“协商在一线”制度实践,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职权,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水平,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强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工作,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党管武装,深化双拥共建,推动军民融合。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高效开展工作,营造全市上下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5.大力建设“清廉十堰”。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压紧压实“两个责任”,深化监督执纪问责,切实做到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监督执纪就跟进到哪里,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的情况发生在哪里、监督执纪就延伸到哪里,贪污腐败行为发生在哪里、监督执纪就惩治到哪里。突出政治监督,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加强“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推动市县巡察上下联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综合运用“四种形态”、容错纠错、回访教育、澄清正名等措施;坚持对诬告陷害情形“一案双查”,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群众、企业减负。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扎紧织密制度笼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建设“好正实优”的“清廉十堰”。
6.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严深细实”的作风保障,需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攻坚克难、马上落实的行动自觉,需要把“四个提高”体现在时时处处事事。要坚决做到“四个力戒”:坚持下深水、亲自干、反复抓,争做“一线指挥”、“施工队长”,力戒光说不练、虚张声势的“假把式”;坚持事事有着落、交办全落实,力戒蜻蜓点水、敷衍塞责的“空把式”;坚持动真碰硬、迎难而上,力戒一触即溃、畏缩不前的“怂把式”;坚持投身岗位练兵、争当行家里手,力戒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把式”。落实党代会目标任务,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但困难是镜子,可以照出形象作风;困难是尺子,可以量出业绩能力;困难是锤子,可以锤炼责任担当。要锻造干部越是艰险越向前、敢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过硬作风,建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考核奖惩机制,完善项目拉练排位、工作滞后约谈、设置蜗牛席等制度,真正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推动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真正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干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同志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奋斗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创新实干,为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接续奋斗!
名词解释
1.“双百”行动:打造“百强企业”、培育“百优产品”。
2.“六个一”审批服务:一窗受理,一表申报,一章审批,一网覆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
3.一主三大五新: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产业为重点,以数字经济、新型材料、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为支撑。
4.安全生产六项制度:领导干部失责追究、安全生产离任交接、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安全隐患销号管理、安全生产准入、安全生产岗前教育培训。
5.防汛“六个不发生”:不死人、不溃堤、不垮坝、不内涝、不断路、不断水。
6.六项纪律: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7.五种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团结互助的同事关系,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干部群众的鱼水关系,公私分明的亲情关系。
8.四个提高:提高工作站位、提高工作标准、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9.汽车行业“五化”: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
10.两区三带:建设武当山康养旅游区、十堰城市文旅消费聚集区;百公里城郊生态游憩带、百公里汉江休闲观光带、百公里竹房绿色养生带。
11.“十百千”行动:培育引进3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扶持100家成长型企业,培育1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12.“一区四园”:一区是十堰经开区,四园是西城工业园、东城工业园、空港工业园、六里坪工业园。
13.培育1个三千亿级、5个千亿级和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底全市汽车产值达3000亿元,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五个产业总体规模分别超过1000亿元,新型材料、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等产业总体规模分别超过200亿元。
14.四大医疗集团、六大卫生中心: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市中医医院四大医疗集团;秦巴山区医疗卫生、市紧急医学救援、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妇幼健康管理、心理卫生服务、健康大数据应用六大卫生中心。
15.城区15分钟“生活圈”、“文体圈”、“急救圈”:居民步行约15分钟可享受日常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养老、交通、购物等基本公共服务;步行约15分钟能到达公共文体设施(场馆),开展文体活动;救护车15分钟内能抵达救援现场。
16.“五基”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生活保障、基层组织建设。
17.“五减”、“五通”:推进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次数,实现用户通、系统通、数据通、证照通、业务通。
18.企业开办“2半0”服务:2个环节(一表申请、一窗发放)、半天内办结、零费用(免费赠送一套三枚公章)。
19.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20.四个表率:讲政治的表率、讲团结的表率、真抓实干的表率、全面从严治党的表率。